「從城鎮、國家到世界:戲劇節的美學碰撞與文化政治」
專題徵稿啟事
專題摘要投稿截止日期2021年6月15日
專題論文截稿日期2021年12月31日
戲劇是表演藝術中綜合性最高的門類。戲劇節作為特意規劃的聯合展演活動,有一定的目的取向。參與範圍從地方城鎮或更大的行政區、國家,到洲際,甚至全球;有些針對特定的戲劇類型、族群、年齡層設計,或帶著特定的推動方向,規模可大可小,都能吸引創作者和觀眾的關注,不同於一般演出,它所能牽動龐大的效益,包括美學的、市場的和政治的。
對於創作者而言,戲劇節帶來藝術家彼此接觸、相互觀摩、美學碰撞的機會,從而得到認知和創意的啟發和成長。從市場行銷的角度來看,「品牌串聯」和「特別製作」的優勢有助於刺激藝術展演本身的票房,還能帶動觀光產業和相關文化產業。就文化政治的層面而言,戲劇節的執行牽涉主導權的爭取、美學的自我定義、城市與國家形象的塑造等。當全球化的視野被打開,美學板塊呈現了流動和重組的現象,最終在作品中交織出新風貌,這也正是戲劇節最高的價值和意義。大部分戲劇節對創作都秉持絕對開放的態度,以拓展美學的內涵。因為一旦戲劇節對創作設定過多,致使展演成為特定主流話語(主流審美和主流創作力)宣示的平台,對戲劇藝術的發展,反而將產生抑制作用。
地方性的戲劇節是建立地方文化形象,定義地方藝術美學的機會。以洲為視野的戲劇節,一方面呈現差異性,但也提出對此大範圍美學的共同想像。而以國際為視野的戲劇節,面對強勢文化的覆蓋,以文化為根基所生成的創作邏輯和話語,可能是全球化美學混雜與交纏下,最根本自我辨認的方式。
同樣以「國際」為視野,出自不同的城市/國家,便帶著該城市/國家特定的「國際」想像。跨國的戲劇節除了美學交流,有時也可以是市場交換,而對團體和製作成品而言,巡演據點的決定,首先是市場的,同時也具備文化藝術交流和政治版圖認可的意義。
法國的亞維儂(Avignon,藝術節創辦於1947年)、英國的愛丁堡(Edinburgh,藝術節創辦於1947年)和日本的利賀(Toga,藝術節創辦於1982年)都因為國際藝術節經營的成功,而名聞遐邇,使該城鎮成為國家的文化地標。中國的「烏鎮戲劇節」創辦於2013年,在很短的時間內,已成為中國規模最大,口碑最佳的戲劇節,它的特色鮮明,至今七屆(2020年因疫情停辦),引起諸多關注。除了民營的烏鎮戲劇節,大陸官辦戲劇節隨著經濟猛迅發展,數量之多,資源之龐大,堪稱排山倒海,一片歡騰之勢。
臺灣的藝術節亦不在少數。1980年,「新象」公司舉辦首屆「新象國際藝術節」,共38檔169場演出,展現了雄厚的「民間力量」。彼時臺灣甚至沒有專司「文化」的中央級機關。直到2009年,兩廳院規劃執行「台灣國際藝術節」(TIFA),為目前台灣規模最大的藝術節,每一年都受到藝文愛好者的高度關注。另一值得一提的是鼓勵新血成軍、創意掛帥的「臺北藝穗節」,仿「愛丁堡國際藝穗節」(Edinburgh Festival Fringe)創辦,對學院中的戲劇人才帶來較大的影響。還有諸多鼓勵「小劇場戲曲」實驗,追求創新的戲曲藝術節,為傳統戲曲再造提供了契機。
除了邀請出色作品參演,戲劇節的特製節目,尤能展現機構規劃的影響力。精心規劃下所促成的不同文化或不同背景頂尖創作者的合作,往往令人驚喜連連,刺激典範性作品的誕生,不僅引發眾多討論,有時還能締造創作者生涯上的巔峰,同時也成為充實當代戲劇藝術很重要的管道。
作為當代政治的一種形式,文化是國與國之間除了經濟和軍事之外,很重要的競爭項目。文化可以被視為主體性建構的權力表現,它同時可以為社會改造提供新的主體和策略。在這樣的認知下,戲劇節扮演的角色更是多元的。
「從城鎮、國家到世界:戲劇節的美學碰撞與文化政治」專題由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系林鶴宜教授策劃、主編。有意投稿者請於2021年6月15日前將擬投稿題目及摘要(約300-500字,以中文或英文撰寫均可),email至[email protected]《民俗曲藝》編輯委員會收,編委會將回覆是否合乎專題徵求。投稿摘要請註明姓名、服務機構 (或就學機構),電子郵件信箱、通訊地址、手機或電話等資訊,以利連絡。
《民俗曲藝》為TSSCI及THCI 收錄期刊,並同時獲得EBSCOhost, ProQuest與「國際音樂文獻資料大全」(Répertoire International de Littérature Musicale, RILM) 收錄。《民俗曲藝》由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