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模式、物性與文化」(Modes of Diet, Materialities and Culture) 專題徵稿啟事
專題摘要投稿截止日期2021年11月22日
專題論文截稿日期2022年3月31日
作為文化形式的飲食模式,涉及社會科學四個重要概念:社群、社會、文化與認知,也涉及文化資產保存所隱涵的差異性的社會組織與價值的問題。人類學對飲食模式的研究,或從文化論(象徵或理想的上層結構superstructure)的角度,文化界定飲食模式,飲食視為思考方式的一部分,飲食模式因此涉及文化內在的分類、價值與意義原則。另一方面,文化物質論者則通過科學的、物質的、行為的、外觀的過程研究策略解釋社會文化體系的演化現象。因此,飲食行為應該考量的是諸如:人口的、經濟的、技術的、和環境的變數等下層結構(infrastructure)。而強調飲食模式涵蓋於內部與政治經濟等社會體系的組成元素之結構(structure),對於飲食模式的研究因此就需處理生產、交換、消費等動態性的社會關係。此外,飲食方式是跨學科的議題,涉及生物、科技、人文、社會等領域。前述的探索已有諸多研究如:社會文化體系如何定義吃什麼、如何吃、為何吃、與誰吃,日常/家常,嗜好/品位,美食家/階級,記憶/歷史,時間/空間,認同/邊界,身體/養生健康,消費/市場,地方化/全球化,自然/文化,茶/咖啡,芋頭/蕃薯,小米/稻米,神食/儀式食物,潔淨/危險,生的/熟的,冷性/熱性,可食/不可食,食補/養生,食材本質/料理之方,以及生產、交換與消費。
除了這些傳統議題應該繼續深入研究,變動中的飲食方式呈現許多當代社會事實如:飲食治理(食物儲存、食物展示、連鎖店食物與聯瑣商店,食安、氣候變遷、多樣性、環境永續),食物與地方性興起,飲食創造空間,食物全球地方化的同時結合新管理主義所促成的跨域傳播與形成新的食物創新(分子料理),小吃攤、傳統市場/超級市場、夜市與街景、情境式餐廳、地方創生的興起,以及地理大發現後食材食物的交流與殖民競逐、生產交換、消費(料理、製作)。2010年起聯合國將食物遺產納入世界無形文化遺產範圍,出現傳統文化傳承與獨特性的當代建構與申請文化遺產過程中存在政治因素的介入,更與美食評鑑、影視媒體與社群媒體節目與新自由主義產生關聯。而2020年初迄今,COVID-19的全球流行對於食物與飲食模式造成諸多影響也有待探索。
本專輯歡迎下述主題論文進行「飲食模式、物性與文化」的深入探討,例如:飲食之物的性質,飲食之物的交換與社會文化體系,飲食之物的象徵化及其與其他分類的關係,飲食、社會生活與集體記憶,飲食之物性的表徵,飲食之物性的歷史與社會經濟條件,飲食模式的全球地方化現象,飲食之物的象徵化以及飲食模式在不同文化的獨特現象,飲食與文化傳統的再創造,以及飲食實踐所造成的社會文化衝擊如:國家文化政策與地方社會的形成、主流社會文化思潮與原住民社會、文化遺產價值與社會競合等議題。
「飲食模式、物性與文化」專題由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兼亞太博物館學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嵩山教授策劃、主編。竭誠歡迎以實證資料探討上述主題的論文。有意投稿者請於2021年11月22日前將論文題目及摘要(300-500 字,中文或英文撰寫均可),email 至《民俗曲藝》編輯委員會收([email protected]),編委會將回覆是否合乎專題徵求。投稿信請註明姓名、電子郵件信箱、通訊地址、手機/電話等資訊,以便連絡。「飲食模式、物性與文化」專題論文截稿日期為2022年3月31日。論文撰述格式請參見《民俗曲藝》「稿約」、「撰稿體例」, “Submission Guidelines”。
《民俗曲藝》為TSSCI及THCI收錄期刊,並同時獲得EBSCOhost, ProQuest與「國際音樂文獻資料大全」(Répertoire International de Littérature Musicale, RILM) 收錄。《民俗曲藝》由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