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人佛教儀式」(Chinese Buddhist Ritual) 專題徵稿啟事
專題摘要投稿截止日期2025年7月31日
專題論文截稿日期2025年12月31日
《民俗曲藝》期刊策畫華人佛教儀式專題,歡迎學者踴躍投稿摘要。本專題徵求內容,涵括以文本為基礎探討華人佛教儀式歷史變遷,或是透過人類學視角,考察當代儀式實踐。本專題鼓勵發掘佛教與道教儀式傳統之間可能的連結,並深入探討民間佛教法師(folk Buddhist ritual masters)所承襲的儀式體系,例如普庵教與「阿吒力教」等。本專題亦特別關注,由出家僧尼或俗家佛教法師(如臺灣喪葬儀式專家「釋教」法師、廣東「香花和尚」等),兩者執行佛教儀式之間的關連。
「華人佛教儀式」專題由政治大學宗教研究所謝世維教授和以色列特拉維夫大學東亞系夏維明 (Meir Shahar) 教授策劃、主編。有意投稿者請於2025年7 月31日前將論文題目及摘要 (中文摘要500字以內,或英文摘要300字以內均可),email 至《民俗曲藝》編輯委員會收 ([email protected]),編委會將回覆是否符合專題徵求。投稿信請註明姓名、電子郵件信箱、通訊地址、手機/電話等資訊,以便連絡。「華人佛教儀式」專題論文截稿日期為2025年12月31日。論文撰述規定請參見「投稿需知」(https://www.shihhochengfoundation.org/style-guide.html )。
The Journal of Chinese Ritual, Theatre and Folklore (Min-su chū-i 民俗曲藝) invites proposals for a special issue on Chinese Buddhist Ritual. Contributions might cover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Chinese Buddhist rites (relying upon textual evidence), or else explore their contemporary practice (employing an anthropological field-work perspective). Papers that explore the possible connections between the Buddhist and the Daoist ritual traditions are especially welcome, as are studies on folk Buddhist ritual masters (民間佛教法師) belonging to such ritual traditions as the Pu’an Sect 普庵教and the so-called “Religion of the Ācāryas” (阿吒力教). The special issue is particularly interested in papers that explore the relation between Buddhist rituals as practiced by monks (and nuns) and Buddhist rituals as practiced by lay Buddhist ritual masters (俗家佛教法師), such as the Taiwanese funerary specialists of the “Śākyamuni Religion” (釋教), and the Guangdong “Incense and Flower Monks” (香花和尚).
This special issue on “Chinese Buddhist Ritual” will be edited by Dr. Hsieh Shu-wei (Professor, Graduate Institute of Religious Studies, Chengchi University) and Dr. Meir Shahar (Professor, Department of East Asian Studies, Tel Aviv University). The Journal invites potential contributors to submit abstracts, either in Chinese (up to 500 words) or English (up to 300 words), to the Editorial Board at [email protected] by July 31, 2025. Selected contributors will be required to submit full papers by December 31, 2025. For more details on the submission process, including our style requirements, please refer to Information for Authors at https://www.shihhochengfoundation.org/style-guide.html.
《民俗曲藝》第227期(2025.3)目錄
歲時民俗與自然生態專輯
前言(楊玉君)
[專輯:研究論文]
Empirically Derived Ritual: How Prohibitions on Tree-Cutting Illustrate Relations Between Sacred Cosmology and Empiric Knowledge (Johan Rols)
元宵祈願的弱化與隱喻(楊玉君)
島嶼生態、生計經濟與歲時祭儀:蘭嶼 Minganangana(慰勞祭)與 Mapasamorang So Piyavean(收穫祭)的民俗變遷(楊政賢)
濁水溪沖積平原「拜溪」民俗之考察研究(謝瑞隆)
[專輯:調查報告]
聲景記憶與環境感知:以達悟族的人與非人聆聽為例(范欽慧)
[研究論文]
咒圖:明清以降的家居佛教儀式用具初探(雷天宇)
摘要參見
url: https://ritualtheatreandfolkloreat.blogspot.com/2025/03/blog-post_27.html
~~~~~~~~~~~~~~~~~~~~~~~~~~~~~~~~~~~~~~~~~~~~~~
《民俗曲藝》編輯部
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地址: 103001臺北市大同區西寧北路62之3號三樓
Tel: 886-2-25521910, 25523973 / Fax:886-2-25525528
Email: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
「文本、物質與實踐:宗教戲曲的跨越性思考」專題徵稿啟事
專題摘要投稿截止日期2025年2月20日
專題論文截稿日期2025年6月33日
傳統戲曲與宗教有著千絲萬縷的關聯。王國維早在《宋元戲曲史》中指出,巫覡以歌舞娛樂神靈的儀式行為就是戲劇的起源。我們從現存的上古岩畫、陶器、銅器,以及漢墓壁畫、畫像磚、畫像石,或先秦國家儀典與《詩經》、〈九歌〉等文學作品中,都能找到宗教儀式中的戲劇元素,包括音樂、舞蹈、裝扮、代言以及模仿動作。然而,這些表演仍然停留在歌舞元素,尚未形成完整的戲劇形態。
直到宋元時期,合歌舞以代言演故事的戲曲出現,才真正發展為一門獨立的表演藝術。它迅速流行,風潮蔓延,成為各階層最受歡迎的娛樂活動之一。有鑑於戲曲強大的傳播力與影響力,佛教、道教及各種民間宗教也開始透過戲曲媒介弘法傳道或濟世度人,「宗教戲曲」的概念與類型才逐漸形成。然而,宗教戲曲不僅體現在文本的內容與形式上,例如宗教題材、主題、語言的運用或模仿宗教體裁的書寫,以供案頭閱讀;還體現在宗教場域的戲劇展演中,包括各種扮仙戲、淨臺戲、法事戲或酬神戲,作為儀式、謝神、佈道或勸善等用途。換句話說,宗教戲曲的概念不僅涵蓋文本,還包括宗教場域中的戲劇實踐。但這兩者並非截然二分,而是交織影響且關係複雜。從文本創作的角度來看,許多劇作的創作目的就在於實踐,透過表演者的身體、聲音、動作與語言,在演出場域中完成文本的宗教實踐;反過來說,不同時空與教派的宗教信仰與儀式展演,因各具特色,也深刻影響了戲曲文本的內容與形式。正是這種緊密、難以劃分且開放的關係,使宗教戲曲具備文本、表演與儀式的跨越性特質。
「跨越性」一詞意指界限的突破。在研究中,跨越性思考能跳脫原有領域侷限,開拓視野,帶來更多異質性的對照觀察,並重新整合研究範疇。這個概念套用在宗教戲曲上,不僅指其跨越案頭文本及場域實踐;在兩者的交互影響中,更廣泛涉及各種有形、無形、物質與非物質概念的並置與轉化。這些異質元素的相互碰撞,創造出的奇異幻想或神聖構思,形塑了宗教戲曲獨特的文本風格與表演形態,賦予它豐富的文化內涵,並開啟更多研究上的可探性。
因此,本次徵稿主題聚焦於宗教戲曲文本與實踐之間的跨越性關係,旨在探討兩者之間的互文性。從宗教教派、信仰、儀式、氛圍、美學、場域以及觀眾的審美觀感等角度,結合各種文化與物質形態的觀看,探討宗教戲曲如何從宗教文本轉化為宗教實踐,或宗教實踐如何影響戲曲文本的創作,凸顯文本與場域交織所呈現的多重面向,以及宗教戲曲作為文字或實踐創作所承載的文化意涵,透過跨越性思考的視角,重探宗教戲曲的研究。
「文本、物質與實踐:宗教戲曲的跨越性思考」專題由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系林鶴宜教授與林智莉副教授策劃、主編。有意投稿者請於2025年2月20日前將論文題目及摘要 (300-500 字,中文或英文撰寫均可),email 至《民俗曲藝》編輯委員會收 ([email protected]),編委會將回覆是否合乎專題徵求。投稿信請註明姓名、電子郵件信箱、通訊地址、手機/電話等資訊,以便連絡。「明代選本中的戲、曲、文學與文化」專題論文截稿日期為2025年6月30日。論文撰述格式請參見《民俗曲藝》「稿約」、「撰稿體例」,“Submission Guidelines”(https://www.shihhochengfoundation.org/style-guide.html )。
《民俗曲藝》為TSSCI及THCI收錄期刊,並同時獲得EBSCOhost, ProQuest與「國際音樂文獻資料大全」(Répertoire International de Littérature Musicale, RILM)收錄。《民俗曲藝》由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出版。
《民俗曲藝》第226期(2024.12)目錄
明代選本中的戲、曲、文學與文化專輯(II)
前言(汪詩珮)
[專輯:研究論文]
“Different” Versions of Kunqu Singing Rules: Comparing Textual Variants in Nanci Yinzheng and Wei Liangfu’s Qulü in Late Ming Qu Anthologies(Yang Dan)
Late Ming Wanderings through Space and Time: On the “Travel” Volume of the Yuefu Hongshan(Hsu Yung-fang)
明代「虞初」系列選集對唐代小說的編選和評議(康韻梅)
論晚明清初江右文士賀貽孫的泛戲曲評述及其意義(陳志信)
[研究論文]
「我們穿得和山神(Yullha)一樣!」:安多熱貢六月會(Lurol)祭祀中的人神關係與服飾意涵(陳乃華)
[調查報告]
「內山師公」的儀式傳統:以安溪老君派為探討對象(葉八方)
摘要參見
url: https://ritualtheatreandfolkloreat.blogspot.com/2024/12/ii.html
~~~~~~~~~~~~~~~~~~~~~~~~~~~~~~~~~~~~~~~~~~~~~~
《民俗曲藝》編輯部
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地址: 103001臺北市大同區西寧北路62之3號三樓
Tel: 886-2-25521910, 25523973 / Fax:886-2-25525528
Email: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
《民俗曲藝》第225期(2024.9)目錄
明代選本中的戲、曲、文學與文化專輯(I)
前言(汪詩珮)
[專輯:研究論文]
Do the Parts Add Up? Textual Systems and Segments of Sijie Ji (The Four Seasons) in Ming Anthologies(Tan Tian Yuan)
晚明曲類選本「三欄併讀」初探:以《琵琶記》、《三國記》選齣為例(汪詩珮)
晚明曲選《詞珍雅調》的編刻策略與書籍特色(陳志勇)
Linking the World of Performative Texts: The Interplay between Popular Songs and Dramas in Late Ming Qu Anthologies(Chen Jiani)
論晚明曲選《怡春錦》之編選理念與時代特色(林芷瑩)
[研究論文]
傳播偏向視角下民俗文化的傳承力量:以「臨水夫人信仰」為例(陳怡蓁)
摘要參見
url: https://ritualtheatreandfolkloreat.blogspot.com/2024/09/blog-post_19.html
~~~~~~~~~~~~~~~~~~~~~~~~~~~~~~~~~~~~~~~~~~~~~~
《民俗曲藝》編輯部
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地址: 103001臺北市大同區西寧北路62之3號三樓
Tel: 886-2-25521910, 25523973 / Fax:886-2-25525528
Email: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
樂動、身體經驗與意義建構
Musicking, Bodily Experiences, and Meaning Construction
專題徵稿啟事
專題摘要投稿截止日期2024年7月31日
專題論文截稿日期2024年12月31日
在當代表演研究與音樂學領域中,音樂被視為一種動態的聲音、動作、身體經驗及意義生成過程,並非固化的「組織性聲響」或理型化的文化產物,而是隨著當前環境變化持續行動的音樂生產,或稱「樂動」(musicking)。在此過程中,參與者實際體驗到包括多感官觸發、心靈感受和意義生成等經驗,從觀眾個人身體不由自主跟隨著節奏的律動,到被音場整體氛圍感動而引發的熱淚盈眶,又或在儀式樂舞場景中所感應而起的靈性顫動或狂喜,這些經驗都交織著身體感知及文化認知,也和社會環境脫離不了關係。
在大部分的情境中,樂動可被視為是具有生產力或有效力的社會行動,透過動態經驗,情動、社會性或靈力得以展現,而文化或社會意義在樂動經驗裡,也得以被建構、強化,抑或被重構或翻轉。舉例來說,在北印度樂舞或爵士樂表演中,演出者間微妙的互動交流建立在參與者互為主體的框架下,並產生意義。抗議音樂在政治運動場域中,則透過特定的播放方式、歌唱方式以及與宣講的交織,在不同情境下激發出群眾滿腔熱血的高昂情緒,試圖推動社會改革。對於離鄉背井的勞動者來說,玩音樂和聆聽音樂經常成為他們勞動經驗中,一種重要的敘事/敘情、以及安身和情感調節的方式。在內蒙古達斡爾族的薩滿神歌表演中,巫師利用特定嗓音、曲速和心靈來吟唱神曲,與神靈及村民溝通;相較之下,印尼爪哇島的神靈附體舞蹈則是透過沉浸式多感官環境的營造,加強刺激,以達到與神祇溝通的入神狀態。這些種種樂動經驗都在特定情境下,透過多重感知的整合來達到某種意義的展現。
不過,即便講求音樂經驗的當下性,學界對音樂身體經驗的討論,挑戰了純粹Merleau-Ponty的現象學觀察,強調音樂行動的經驗本身有兩個層面:一種是音樂身體當下交織多感官而整合成的感知,這個經驗難以被言說,需借重心理學、神經科學或宗教學等跨學科才能進一步認識;另一種身體經驗則涉入其所在社會脈絡、生命情境和意義生產的環節,「每次聆聽都是處於特定場域中的」(“Every hearing is situated,” Becker 2004: 69), 這部分能借助民族誌研究方法來獲得理解。
另外也必須強調,在同一場音樂表演時,從演出者之間、以及演出者與觀眾之間的互動當中,呈現出參與者可能因為具備不同身體質地、不同文化資本及意識形態,因而產生異質的音樂經驗,也因此達到的效力及意義建構也會有些差異,並非同質。這個經驗承載著 Pierre Bourdieu 身體「習癖」(habitus)所表達的社會性,受到社會結構及階級背景等因素影響,同時也體現了文化和歷史的規範。換言之,音樂中的身體感知經驗不僅受到文化習癖的影響,同時也具有自身的歷史,並在不同時空及社會文化背景下被新的制約體系所重塑;不過它也可能受到當代全球化多元文化環境的影響,因而產生變化和抗拒。身體的社會和歷史可變動性表明了,音樂的身體感知可以在社會和歷史條件下被改變,強調了人的身體在多元環境條件下的靈活性。
總言之,樂動生產具有多維度和多感官的性質,在這個觀點中,音樂不再只是單一維度的感官經驗,而是一種涉及物質互動和多元振動的實踐。探索其社會和文化背景對於身體感知和詮釋的影響、以及對個人/集體行為和經驗的形塑作用,有助於進一步理解音樂在人類互動和情感表達中的意義,凸顯了如何反映和塑造文化價值觀和社會網絡的重要性。
這個「樂動、身體經驗與意義建構」的專題將著重在音樂行動中的經驗探索,討論這種經驗是如何具身(embodied)並且受文化媒介化(culturally mediated),同時在特定社會脈絡下被定位、牽制或形塑。本專題希望透過樂動經驗的探討,嘗試理解聲音、動作和多感官如何在不同方式的整合下,讓人們能夠深入感受,表達無法言說、或不得言說的情感,加深學界對表意世界的理解,以及對各種界域跨越之潛在能力的認識。
「樂動、身體經驗與意義建構」專題由國立臺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所長呂心純副教授策畫、主編,竭誠歡迎探討上述主題的研究論文。有意投稿者請於2024年7月31日前將論文題目及摘要 (300-500 字,中文或英文撰寫均可),email 至《民俗曲藝》編輯委員會收([email protected]),編委會將回覆是否合乎專題徵求。投稿信請註明姓名、電子郵件信箱、通訊地址、手機/電話等資訊,以便連絡。「樂動、身體經驗與意義建構」專題論文截稿日期為2024年12月31日。論文撰述格式請參見《民俗曲藝》「稿約」、「撰稿體例」,“Submission Guidelines”(https://www.shihhochengfoundation.org/style-guide.html )。
《民俗曲藝》為TSSCI及THCI收錄期刊,並同時獲得EBSCOhost, ProQuest與「國際音樂文獻資料大全」(Répertoire International de Littérature Musicale, RILM)收錄。《民俗曲藝》由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出版。
《民俗曲藝》第224期(2024.6)目錄
[研究論文]
明清妙善觀音戲的市場需求與敘事變異(林智莉)
被搬演的真實:1920年代上海時事戲《槍斃閻瑞生》(程筱媛)
從祖先到神明:近二十年來一個村落女神的文化建構(黃萍瑛)
雲林大埤地區的複合式儀式動員網域:反思臺灣民間信仰的圈域研究(齊偉先、郭應哲、張舜彬)
閭山派清壇請神咒講唱敘事研究:以茄萣劉部堂法派心辰壇小法團為例(劉元豪)
[調查報告]
臺南市釋教壇師承系譜與經營現況初探(楊士賢)
文化資產審議新範例:文化部指定國定古蹟的嘉義城隍廟(褚填正)
摘要參見
url: https://ritualtheatreandfolkloreat.blogspot.com/2024/06/contents-of-no-224-june-2024.html
~~~~~~~~~~~~~~~~~~~~~~~~~~~~~~~~~~~~~~~~~~~~~~
《民俗曲藝》編輯部
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
地址: 103001臺北市大同區西寧北路62之3號三樓
Tel: 886-2-25521910, 25523973 / Fax:886-2-25525528
Email: [email protected]; [email protect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