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曲藝》非特定專輯「研究論文」投稿說明
《民俗曲藝》收錄於「臺灣社會科學核心期刊」(TSSCI)及「臺灣人文學核心期刊」(THCI),並同時獲得 EBSCOhost (Humanities Source Ultimate and Chinese Insight databases),ProQuest與「國際音樂文獻資料大全」(Répertoire International de Littérature Musicale, RILM)收錄。本刊除了專輯之規劃,亦非常歡迎有關傳統戲曲、曲藝、音樂、民俗、宗教、儀式等等,非針對特定專輯之一般「研究論文」投稿。
有意投稿一般「研究論文」之學者,隨時可將論文寄到《民俗曲藝》編輯委員會(shihhoch@ms6.hinet.net),編委會收到稿件即依程序進行審理,審查並修訂通過之文稿即安排就近期數出版。所有投稿均需經過至少兩位匿名專家學者審查通過,並達到本刊編委會修訂要求,方接受刊登。論文以中文或英文撰寫均可。論文撰述格式請參見《民俗曲藝》「稿約」、「撰稿體例」、“Submission Guidelines.”投稿信請註明姓名、電子郵件信箱、通訊地址、電話等資訊,以便連絡。
《民俗曲藝》由財團法人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會出版
地址:10343臺北市大同區西寧北路62之3號三樓
電話:02-25521910,25523973 / 傳真:02-25525528
電子郵件信箱:shihhoch@ms6.hinet.net
網址:https://www.shihhochengfoundation.org
部落格:https://ritualtheatreandfolkloreat.blogspot.tw
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pages/Ritual-Theatre-and-Folklore/252774764862932
https://www.facebook.com/shihhochengorg
~~~~~~~~~~~~~~~~~~~~~~~~~~~~~~~~~~~
Call for Papers:「製作文化」(Making Culture) 專題徵稿啟事
專題論文截稿日期2019年12月31日
1970年代以有形文化遺產為概念的世界遺產,二十年後倡議世界記憶計畫著重記錄遺產,2003 嘗試推動無形文化遺產保護、俾便修正有形文化遺產保存的不足,過去深入地表的人類與文化遺留的探索近年更進一步的延伸至水下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創造新的文化範疇。其中,與社會文化體系關係密切的無形文化遺產保護公約說明「無形文化遺產指各社區、群體、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社會實踐、觀念表述、表現形式、知識、技能以及相關的工具、實物、手工藝品與文化場所。無形文化遺產世代相傳,在各社區和群體適應周圍環境以及與自然和歷史的互動中被不斷地再創造,為這些社區和群體提供認同感和持續感,從而增強對文化多樣性和人類創造力的尊重」。無形文化遺產範疇包含了五個基本文化形式,涉及社會科學四個重要概念:社群、社會、文化與認同。五十年來,文化遺產保存的全球化影響了世界各國的當代社會文化實踐,如何與為何保存文化遺產也促成新的學術議題,如探索二十一世紀文化遺產之 curatorship 實踐行動、思考體系、社會階層與個人的關係。其中,許多研究者將重點擺置於探索不同社會之物質性(materiality)、歷史性(historicity),不僅將物與歷史作為自成一格的社會事實,更強調事物與歷史之process of curation。此外,有更多的研究涉及物質性、集體記憶與歷史的社會文化建構等之真實性(authenticity)、持續性(continuity)、異他性(otherness)的關係,不同社會之文化遺產保存所涉及的社會文化範疇與社會文化之再生產過程,以及文化遺產保存使用的分類概念、意識性、藝術創造條件、認同與歷史之建構等社會現象的關聯之批判性研究。
除了上述議題,本專輯歡迎下述主題論文進行「製作文化」的深入探討,包括:無形文化遺產保存中通過物所定義的歷史與文化,當代社會物質性與歷史性的想像及其社會意涵,無形文化遺產保存的全球地方化爭論,文化治理的物與歷史,特定的文化如何界定物與歷史,以及無形文化遺產與歷史的再現與創造行動所造成的地方社會文化的衝擊如:國家文化政策與地方社會的形成,主流社會文化思潮與原住民社會,文化遺產保存的原住民族models of curation,文化遺產價值與社會競合等交互影響與建構的「內容」與「過程」,文化遺產產業與新自由主義等。
「製作文化」專題由逢甲大學歷史與文物研究所、亞太博物館學與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嵩山教授策劃、主編。竭誠歡迎以實證資料探討上述主題的論文。有意投稿者請於 2019 年 7 月 8 日前將論文題目及摘要(300-500 字,中文或英文撰寫均可),email 至 shihhoch@ms6.hinet.net 《民俗曲藝》編輯委員會收,編委會將回覆是否合乎專題徵求。投稿信請註明姓名、電子郵件信箱、通訊地址、手機/電話等資訊,以便連絡。「製作文化」專題論文截稿日期為 2019年 12 月 31 日。論文撰述格式請參見網址https://ritualtheatreandfolkloreat.blogspot.com/p/submissions.html。
~~~~~~~~~~~~~~~~~~~~~~~~~~~~~~~~~~~
「戲曲的傳統再造與當代性」專題徵稿啟事
專題論文截稿日期2019年9月30日
傳統戲曲在十九世紀末、二十世紀初面臨西方戲劇的來襲,經過了幾回合的論爭,在「保護傳統」和「轉型創新」的拉扯中,迎來了戲曲的「現代」。無論「保護」或「創新」,當創作者面對的是現代觀眾,為現代觀眾而表演,「傳統再造」就成了無可避免、註定要被開啟的歷程。
在「全球化」糖衣的包覆下,強勢文化帶來的壓迫,毫不下於任何曾經發生過的政治殖民壓迫,超越地域性的邊緣與中心之抗爭,無時無刻不在進行中。創作者、評論者、觀賞者各自隨著自身對過去的認定,想像並建構傳統,戲曲也不能自外於這樣的脈絡。
呼應頻繁的政權更替,戲曲的傳統再造在臺灣,或許可以劃線在二次大戰結束後。擺脫了「皇民化」的約束,戲曲曾經像雨後春筍般,蓬勃繁榮於各地戲院。從業者僅僅依循著「觀眾之所好」,便腦洞大開的創造出許多編劇套路、表演招數和呈現手法,其佼佼者,更形成風潮、門派,引發後來者追隨,進而成為新的傳統。這一階段的傳統再造,完全仰賴民間的活力。
1980年代以後的戲曲創新,由藝文劇場接棒。此一波的傳統再造更加猛迅有力,原因是戲曲表演普遍的進入了現代化劇場。硬體改變,促使創作分工發生結構性的變化,導演、劇場設計和技術皆憑空而降,且項目與日俱增,創作多管齊下,編劇和演員穩居核心,但誰都不是唯一的核心。「新編戲曲」之不同於傳統戲,不止在題材,更在於當代創作者以反映時代環境的自身情感和思想,透過故事或設計,運用當代語彙合盤托出。
大陸的情形有異於臺灣,它的「現代」始於「五四」運動的1919年,「當代」則可劃線在共產黨建國的1949年,然而,「改革開放」以來的經濟快速增長,帶來物質與消費的急遽變化,刺激了人們觀念、視野和民族自信的改變,或許才真正對傳統戲曲的發展帶來根本的影響。「中國崛起」下,海外各地華人對傳統戲曲的關注也有所呼應。還有不同的國與國之間,傳統與傳統,傳統與現代的合作,都在在開啟戲曲的新貌。
新的「美學邏輯」如何被建立,可以說是戲曲現代化實驗的終極目的,同時也是終極難題,而文化意涵的詮釋則是一切技巧運用和審美的根源。新世紀以來,許多演出雖然採用傳統元素,概念卻完全來自現代戲劇,實難以歸類為「傳統戲曲」。只能說,透過現代劇場空間的共同使用和人才的交流,傳統和現代「合體」了。
「當代」是對我們所處時代的積極描述。(相對於「古代」和「現代」)誠然,隨著時間的前進和創作的累積,戲曲的「當代」劃線於何時,必然要不斷被重新思考和調整。我們要探問的是,經過超過百年的奮戰,越過一個又一個政治的和美學的浪頭,涵攝獨特時代精神和時代美學的「當代戲曲」誕生了嗎?「當代戲曲」的「當代性」特徵何在?各劇種的差異性和獨特性又如何?在一個如此消費社會和物質主義的時代,它是否/如何兼顧精神層面與理想?
「戲曲的傳統再造與當代性」專題由國立臺灣大學戲劇學系林鶴宜教授策劃、主編。有意投稿者請於2019年4月10日前將擬投稿題目及摘要(約300-500字,以中文或英文撰寫均可),email至shihhoch@ms6.hinet.net《民俗曲藝》編輯委員會收,編委會將回覆是否合乎專題徵求。投稿摘要請註明姓名、服務機構 (或就學機構),電子郵件信箱、通訊地址、手機或電話等資訊,以利連絡。論文撰述格式請參見《民俗曲藝》「稿約」、「撰稿體例」、“Submission Guidelines.”